一、社會招標資助課題
1.加強預算透明度,減輕全社會的政府行政成本負擔
項目介紹:加大財政預算透明度來增強人民對社會生活的參與度和對政府的約束是穩步推進民主政治的有力措施,也是約束政府財政支出、加強對政府公共支出進行監督的重要環節。該研究項目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研究:第一,中國各級財政預算透明度的現狀;第二,預算透明度的難點;第三,促進各級政府預算透明度的方法和建議。第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財政監督的具體機制與方法。該研究項目由南開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馬蔡琛副教授主持。
filesCser/201101(1).pdf
2.在石油產業打破壟斷,建立競爭機制的方案研究
項目介紹:目前我國石油產業的壟斷或寡頭壟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結構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僅損害消費者和下游生產者的利益,扭曲了資源價格體系,抑制了競爭性市場均衡配置資源的作用,而且不利于開拓民營資本的投資渠道,不利于民營經濟的發展,少數企業的壟斷,甚至造成了油品的無理短缺,構成對國家和政府的公共權威和所有者權利挑戰。所以必須進行打破壟斷改革。研究要點:第一,石油及相關產業壟斷的現狀;第二,壟斷造成的資源配置無效及社會福利損失分析;第三,打破壟斷的方法與途徑;第四,如何解決“門檻高”的問題以鼓勵民營資本與民營企業的進入與競爭。由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所李旸副所長主持。
3.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項目介紹:城鎮化要以吸納農民并使之向市民轉變為目標。大量農民工不能沉淀在城鎮,工業化進程與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相脫節,成為嚴重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突出矛盾。農民工現象終會終結,能否實現農民工由農民群體角色向市民角色的整體轉型,并平等地融入城市社會,是關系到中國社會結構轉型有序推進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問題。研究重點為如何順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要求,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完善農民工的公共服務,不斷降低城鎮戶口的福利含量,逐步讓戶口與福利脫鉤,還遠戶籍人口的登記功能,突破以戶籍與福利合一的社會管理制度,允許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由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郭繼強教授主持。
filesCser/201103(1).pdf
4.2020年以前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的主要目標與措施
項目介紹:十二五規劃實現以后,中國將實現社會保障體制的全國統籌和全覆蓋,這是一個重大進步。但是在此之后,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社保福利水平上存在的差異仍會存在,甚至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因體質本身具有“逆向調節”的傾向而使差異進一步有所擴大。因此,在2015年以后,2020年之前,如何進一步推進社保體制的改革,并通過社保體制緩解收入差距的擴大是很有意義的研究。研究要點:第一,目前和十二五規劃將要實現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實證分析,取得進展與存在的問題;第二,中國社會保障體制的目標模式(借鑒世界其他各國的經驗與教訓);第三,進一步改革的具體步驟,包括2015-2020的階段性步驟。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的鄭功成教授主持。
filesCser/201104(1).pdf
5.保障性住房制度研究
項目介紹:住房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在住房商品化的同時,政府還有責任為那些無力購買商品房的居民提供居住場所。人大也在進行保障性住房的立法工作,理論上研究保障性住房問題有利于立法工作。研究要點:第一,明確住房制度市場化的基本取向,絕大多數人的住房必須由市場機制提供,而政府保障性住房只是為少數低收入群體提供的居住場所;不能通過保障性住房又搞住房供給制或變成為公務員分房,要明確界定保障性住房的性質、內涵、范圍與界限;第二,保障性住房當中經濟適用房與廉租房的比例關系,應與后者為主,并分析資金來源的問題;第三,運行機制;第四,政策和立法建議。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巴曙松副所長主持。
filesCser/201105(2).pdf、filesCser/201105-1.zip、filesCser/201105-3(1).pdf、filesCser/201105-4(1).pdf
二、立項研究
1.香港及美國投資指引
項目介紹:QDII計劃實施以來,為內地投資者開辟了投資境外資本市場的渠道。香港多內地上市企業,最有可能成為境外投資的首選;美國擁有全世界最發達的金融市場,并且有相當數量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因此,選擇香港和美國的金融市場作為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為內地投資者提供一份香港和美國金融市場的參考資料和投資指南。研究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系統介紹在香港和美國金融市場投資的相關知識和流程,詳細列出內地投資者在該市場投資時的各種注意事項;并以在該市場和在內地金融市場投資的差異為敘述重點,從操作層面和制度層面剖析這些差異。為內地投資者提供一份香港和美國金融市場的參考資料和投資指南。由北京洲通投資技術研究所黃永山所長主持。
2.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的大企業
項目介紹: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存在著各種經濟主體的互動及對經濟政治制度與政策的影響,大企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由于其規模巨大,處于戰略性的產業地位;尤其是國有大企業,有著與政府的歷史淵源,勢必對社會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社會發展的方位。本課題通過對我國社會中幾類大企業,包括國有企業,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進行分析與研究,梳理出大企業在我國社會的經濟過程和政治過程中的地位與影響、發生作用的機理;為我們理解當今中國社會,為政府制定更好地有關大企業的制度與政策。由北京天則研究所的盛洪先生主持。
3.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收入分配體制改革
項目介紹:“十二五”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經濟發展目標的差異,導致了經濟發展方式不同,產生了不同時期經濟增長推動因素的差異,也改變了收入分配機制和收入差距狀況。激勵機制和分配制度的改變推動了經濟增長,也導致居民收入差距的迅速擴大,有利于打破平均主義帶來的低效率,但不利于社會穩定與和諧,導致國內需求的不足。研究從經濟發展方式與收入分配格局的關系中,找到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力量,并與現實發展經濟方式轉變之間想成良性互動。相對于終結敢于政策而言,經濟發展方式對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力更為根本,也更能避免直接的利益沖突導致的政策問題。由北師大李實教授主持。
filesCser/201108.pdf
4.中國經濟改革史研究
項目介紹:在已完成的體改所歷史資料數據化的基礎上,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進行體改所人員口述歷史工作。1.訪談準備 :根據歷史事件發展的脈絡,由訪談小組制定受訪者名單、訪談方案。2.正式訪談:訪談小組需攜帶攝像、錄音設備進行訪談。3.訪談整理:按照訪談時間整理攝像文件,責成錄入公司整理語音文件。在此基礎上,訪談小組成員根據語音文件校正錄入文件,在按照時間與邏輯的脈絡進行文字整理并根據已有的歷史文獻考證,以防止記憶錯誤。4.訪談確認:訪談成員需將整理好的訪談錄提交口述者確認。經訪談小組成員整理的訪談錄將達到正處出版的要求。由原體改所的王充先生主持。
5.《中國改革與發展報告2011年——中國金融改革發展歷程和新任務》
項目介紹: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年來,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同時,中國經濟發展正在進入到一個新階段,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體制改革面臨新的挑戰。中國國際收支多年以來的失衡格局既是內部失衡的表現,又是重要的制約因素之一。該研究項目從國內金融改革與對外金融開放這個角度切入,抓住國內在平衡與對外在平衡的連接環節,沿著“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助調整”的思路,為在未來五到十年時間確立中國經濟再平衡之路從金融部門和國際收支調整角度提供具體的政策對策方案和行動綱領。該研究項目由北京師范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的賀力平先生主持。
6.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月度報告)
項目介紹:本研究項目按月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跟蹤分析,按月撰寫研究報告。力求數據資料的豐富和全面,保持研究的客觀性和獨立性,以求及時發現宏觀經濟運行中新情況和新問題,準確地把握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本項目成果為每月一期的內部報告,贈送政府經濟決策/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國內研究宏觀經濟的專家學者。該項目由國家統計局科學研究所余根錢先生主持。
7.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
項目介紹:本項研究是一項長期科研項目,設立于2000年,已出版5本專著。研究旨在對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市場化進程進行持續的測度,隨時反映各地市場化的新進展。研究方法上吸收了國外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創造性地建立了中國各地區市場化進程指標體系,使用23個來自統計和通過廣泛的抽樣調查獲得的分析指標,從不同發面用比較的方法對各地的市場化相對程度進行測度。研究所設立的指標構架以及統計口徑基本一致,使各地的市場化進展情況具有連續的可比性。由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王小魯副所長主持。
8.宏觀經濟變量跟蹤分析(季度報告)
項目介紹: 該課題是在現有的統計資料的基礎上,設定10—15個對整體經濟運行情況起決定作用的“宏觀經濟變量",對每一”變量“進行經常性的跟蹤分析,以便及時掌握各個方面的動態、數據和政策變動,定期(至少每季度)提供分析報告。及時跟蹤政府近期的政策措施或有關法規變動情況。在以上內容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綜合分析,對宏觀經濟現狀及趨勢進行判斷,提出政策建議。本項目成果為每季度一期的內部報告,贈送政府經濟決策/主管部門的領導。
9.資助中國改革論壇
項目介紹:“中國改革論壇”創立于2003年,2011年本會資助并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共同舉辦了第九屆論壇,國家發改委領導、北京市及各地發改委、國內眾多知名學者專家300余人參加會議。
10.政府評價中公眾評價問題研究
項目介紹:該課題是科技部國家軟科學基金立項并縱向資助的課題。發達國家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績效管理體系。國內研究上起步晚,蘭州大學包國憲教授較早采用定量方法開展研究,嘗試建立公眾感知的政府評價指標體系;西安交通大學吳建南教授滿意度煙具應用于政府評價。國家人事部2001年推出地方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許多地方政府做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青島模式”、“甘肅模式”、“思明模式”、“珠海模式”。北京首家公布《北京市政府國家機關績效考核暫行管理辦法》,通過法規形式確認了公眾評價在政府績效評價中的地位,形成“北京模式”。該課題旨在建立一套政府績效評價方法的科學指標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