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9年10月7日下午,北大校友攝影俱樂部參加本年度第三次“傳播愛心,記錄成長”主題攝影之旅青海行的8位成員,分別從北京和蘭州出發,在甘肅省夏河縣會合;顒拥哪康牡厥乔嗪J↑S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多哇鎮尖德小學。任務是為尖德小學的學生拍攝影像檔案并為該校師生捐贈120套羽絨服、9臺大屏幕電視機和28套被褥。
“明天上午8:30出發,爭取11:30之前趕到學校。”行前會上,1980級經濟系校友,本次活動的領隊黃永山跟大家說。
“不是只有40多公里的路嗎?為什么要開3個小時?”有人不解地問。
“上路你就知道了,雖然只有40多公里,但路況極差,車根本跑不起來,這是一個兩不管地區。”
其實,只要你是一個認真的讀者,看了本文的第一段,就應該會產生一個疑問:你們不是“青海行”嗎?為什么跑到甘肅的地盤上來了呢?
答案是:尖德小學離甘肅的夏河縣近(40多公里),離青海的同仁縣遠(100多公里)。而且從北京出發(自駕),走夏河就更近了。
也許有人會有第二個疑問:為什么這次主題攝影活動選中了這所學校?
這就要從頭說起。今年年初,成立4年的北大校友攝影俱樂部理事會換屆,第二屆理事會在第一次全體會上,通過了一項帶有公益性質的主題攝影計劃——組織攝影俱樂部成員每年為2-3所貧困地區學校的學生拍攝人像照片,為學校建立一個“影像檔案”,同時為學校捐贈相關學習、生活用品和辦公設備等。除了地處貧困地區這個條件之外,最好該校還具有“北大元素”——北大校友支教、工作或資助過的地方。
活動和捐贈物品的經費主要來自俱樂部兩位副會長的鼎力支持:黃永山領導的“薩崗小溪教育基金”和朱暉任董事長的布丁酒店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住友酒店管理集團)。
這項計劃從今年5月份正式實施,第一所學校選的是四川馬邊彝族自治縣笆子房村小學。該小學不僅是四川北大校友會曾經資助過的學校,還有3位北大校友在馬邊縣掛職。
7月份去的第二所學校是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什庫爾干鄉小學,因為有一位北大校友在該縣任職。
這次選的青海尖德小學,是黃永山所領導的“薩崗小溪教育基金”從2013年就開始資助的學校,黃永山本人曾先后8次來過這所學校,每次去,他都會為學校的師生和當地的村民拍攝照片。
行前會上,黃永山向大家簡單介紹了尖德小學的歷史。2004年之前,處于青海邊遠牧區的尖德村還沒有這所學校。由于中心校離尖德村很遠,牧民住的又很分散,所以許多孩子失學在家。奇正藥業集團了解到這種情況后,出資20萬元建了這所小學,當時只有兩間教室20多個孩子。后來,到這所學校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多,教室不夠用了。2013年黃永山得知這種情況后,與一些熱心教育的朋友特地成立了一個“薩崗小溪教育基金”,利用多種途徑為學校改擴建籌集了100多萬元經費。2014年,尖德小學擴建完成,不僅師生有了教室、宿舍、辦公室,學校還有了餐廳(多功能廳)、廚房、圖書室、籃球架和圍墻,民辦教師每個月還有1000多元的補助……
“薩崗小溪”是學校附近的一條溪流,“薩崗”在藏語里是“圣潔美好”的意思。此后,尖德小學的師生每年都會得到來自“薩崗小溪教育基金”的多項資助。
為使攝影俱樂部的這次主題攝影之旅更為便利,黃永山提議自駕前來,并提供了兩輛豐田巡洋艦越野車。主力部隊10月4日從北京出發,一路拍攝、采訪,歷時三天終于來到了離尖德小學最近的集結地甘肅省夏河縣。
行駛到甘肅定西縣時,一輛車陷進了泥地里,后花錢讓鏟車給拉了出來。
(二)
第二天,兩輛越野車從夏河縣出發,十幾分鐘后便從平坦的柏油路開上了通往尖德小學的坎坷山路。山路不僅坑坑洼洼,還非常窄,如果對面有來車,必須停到路稍寬的地方才能會車。一邊走,黃永山一邊說,這路比我前幾年來時好多了!更讓人欣慰的是,不管是甘肅這邊還是青海那邊,都在修路,這就意味著,明年再走這條路,將會更加便捷!
就這樣一路顛顛簸簸、搖搖晃晃的開(坐)著車,一邊不忘拍攝山谷里的美麗景色。在過了一座小橋之后,黃永山發現前面不遠處停了一輛車,仔細一看,原來是多哇鎮學區的領導和尖德小學的校長老師在此迎接我們!
雙方相見格外親熱,老師們紛紛拿出白色的、藍色的和黃色的哈達給我們每個人帶上,并興高采烈地合影留念。
.jpg)
青海同仁縣多哇學區主任娘吉加前來迎接我們
之后,幾輛車繼續前行,路況也好了很多,不到11點,我們就來到了為尖德新村配套建設的尖德小學新校址。
學校的同學、老師和部分家長已經在學校排隊等候我們了,看著一張張喊著歡迎口號、兩頰泛著高原紅(此地海拔3800多米)、綻放著笑臉的小朋友,我們的心情也蕩漾起來,一邊往校園里面走,一面不斷地回應著“同學們好!”“老師好!”
更讓我們興奮的是,這里的孩子們的相貌、家長的裝束都獨具一種魅力,一種我們在發達的大城市根本看不到、也體驗不到的原生態藏文化的魅力!對于攝影者來說,這種魅力太誘人了!
在短暫的休息之后,捐贈儀式在學校的操場進行。提前運到的羽絨服、被褥和電視機擺放在主席臺前面,堆成了一座小山。捐贈儀式分別用藏漢兩種語言進行,漢語比較好的昂旦老師充當翻譯(這里的絕大部分人聽不懂漢語)。

雙方相關人員發言之后,便打開包裹為小學生發放羽絨服。男同學的羽絨服是藏青色的,女同學的羽絨服是鮮紅色的。圍觀的家長們也紛紛上前幫助自家和別人家的孩子換穿羽絨服。穿上新羽絨服的小朋友們一個個像小企鵝一樣,憨態可愛!

這些羽絨服是黃永山親自監制的,不僅要求質量上乘,還在每件羽絨服的胸前繡上了尖德小學的校名,服裝的號型也是根據同學的身高量身定做的。
之后,便是例行程序:拍攝大合影。
午飯時間到了,同學們排著隊到餐廳吃飯,老師也招呼我們去吃飯。我們哪顧得上吃飯啊,紛紛操起相機往學生餐廳跑。在同學們好奇的注視下,一幕幕場景變成了定格。
而讓我們感到好奇的則是,每位同學吃完飯后,都會用舌頭轉著圈地把碗舔一遍,舔得干干凈凈之后才放到一個大不銹鋼盆里。這種不浪費一點點糧食的動作讓我們非常感動!
午飯后,全體學生來到學校旁邊的草原上為我們表演節目。大家在草原上圍成一個大圈,音樂響起,歌聲響起,十幾位同學穿著漂亮的藏族演出服裝翩翩起舞和歌唱。天上藍天白云,草地綠中帶黃,心情別說多敞亮了!
受到現場情緒的感染,在尖德小學師生表演完節目之后,我們也臨時組隊來了一個小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表達著我們此時此刻的心情。
由于尖德小學的學生數量比我們之前拍過的兩所學校都要多,“學生影像檔案”的拍攝分為兩天進行。聯歡會之后先給穿了民族服裝的同學拍攝,第二天上午再給其他同學拍攝(要求是必須穿民族服裝)。
我們因地制宜,舍棄了人工背景布,以遼闊的大草原為背景,留下每位同學真實而自然的影像。
(三)
放學了,大多數孩子被家長接回了家(少部分在學校住宿)。黃永山又帶著我們開著車去“家訪”。家訪之前,先去尖德小學的原校址看看。
原校址離新校址不遠,翻過一座小坡就到了。在舊校址,黃永山很動感情,一間房一間房地指給我們看,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好在院子里的一些設施(如籃球架)和牌牌還在,無聲地訴說著這里曾經發生過的一切!據說,學校搬遷新址后,這里將會成為一座養老院,能繼續發揮作用,對付出很多心血的黃永山來說,這應該也是一種安慰。
在“家訪”的路上,仗著越野車的良好性能,黃永山領著我們“勇往直前”。我坐在副駕駛的位置,看著從沒有路的草原上開出路的泥濘車轍印,心里直打鼓,這路能走嗎?!黃永山很有信心:放心,能走!
前面是一段修路路段,鏟車正在把松軟的泥土堆在“路上”,看到我們的車來了,趕緊用大鏟子幫我們找平,我又一次沖著黃永山喊,“這能過去嗎?!要是我開車堅決不敢走這樣的路!”,得到的回答依然是“能過!”話音未落,車就陷在泥里動彈不得了。
黃永山跟沒事人似的,說了句,讓司機想辦法,咱們走過去!
我穿了一雙單皮鞋,冒著泥漿沒腳的危險,東倒西歪地試探著往前走。前面不遠處有一家牧民,我們打完招呼后,就圍著人家拍照。女牧民抱著孩子,剛開始還不好意思,但很快便適應了我們的快門聲,非常配合。
拍完照,又鉆到人家的帳篷里參觀——藏族牧民的帳篷與蒙古族的蒙古包和哈薩克族的氈房不太一樣,雖然都是白顏色的,但前者是圓形、毛氈圍的,后者則是長方形、塑料的,外表看著不如蒙古包、氈房保暖,其實進去之后不僅是“溫暖”,甚至是很熱!呆不長時間就會熱得出汗。
從帳篷里出來,黃永山指著更遠的地方說,要到那邊去才好。我心想,車都動不了了,還做美夢呢!想去也得等下次了,眼下最要緊的是能不能回去。往回走的路上,我們得知,當地人幫著找到了一根鋼絲,在大鏟車的幫助下,我們的車終于駛出了泥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