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23日,我會聯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共壽光市委、壽光市人民政府主辦,由濰坊科技學院、壽光市新時代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院承辦的中國第二屆“壽光模式”與新時代鄉村振興研討會在壽光市農圣文化學術交流中心召開,與會專家圍繞“壽光模式”的提升,推動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開展了熱烈研討。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尹成杰,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原環境保護部黨組成員、原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胡保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院長王立勝,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荊林波,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鄉村振興工作委員會主任、《優質農產品》雜志執行總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原副總編宋毅,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副會長畢結禮,山東理工大學原副校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王學真,壽光市委副書記、壽光市人民政府市長李鵬,壽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濰坊科技學院校長李昌武,學院黨委書記李鳳祥,以及來自中央部委、部分省市高校及新聞界等約 60 多名代表參加。
我會秘書長石明磊主持開幕式。
我會理事長孔涇源代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同志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對參會人員表示問候。他在致辭中指出,壽光人民在壽光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農業現代化的“壽光模式”,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經驗。希望大家通過這次研討會,圍繞“壽光模式”進行深入交流,取得更多共識,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提供智力支持、理論儲備和實踐示范,推動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

壽光市委副書記、市長李鵬介紹了壽光市基本情況。近年來,壽光市堅持把創新提升“壽光模式”放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謀劃,加快由傳統的蔬菜生產向集成創新轉型,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等一批國家級農業科研平臺先后落戶壽光,自主研發的蔬菜品種達到 140 個,種苗年繁育能力達 17 億株,番茄、黃瓜 2 項行業標準獲農業農村部批準發布。“壽光蔬菜”成功注冊為地理標志集體商標,以壽光蔬菜為核心的千億級蔬菜產業集群被確定為全國首批 50 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之一。壽光市將通過本次研討會,不斷吸收新思想、激發新活力、實現新發展。
壽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濰坊科技學院校長李昌武向參會嘉賓介紹了學校立足蔬菜之鄉,以優勢學科為依托,積極推進“壽光模式”創新提升研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經驗。學校堅持產教融合、校地共生,與東軟、華為等行業領軍企業共建產業學院,著力打造設施農業、海洋化工、智能制造三大學科特色,努力構建“校園+田園+科技園+創業園”四園一體育人模式,不斷深化農圣文化為特色的通識教育模式改革。建立了從良種研發推廣到智慧農業服務的科研創新平臺,構建了覆蓋設施農業全產業鏈的專業服務體系。圍繞“壽光模式”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兩大主題,與農業農村部門合作、深入農村社區、農業園區開展了大量調研工作,取得了豐碩研究成果。
在會上,濰坊科技學院與北京華稷微生物應用科學技術研究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與東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共建的“鄉村振興產學研實訓基地”同期揭牌。

濰坊科技學院副校長張友祥作題為《創新提升“壽光模式”內涵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大會主旨報告。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創新提升‘壽光模式’、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就“壽光模式”創新提升、新形勢下鄉村振興內在規律和客觀要求、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等問題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并就壽光市如何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繼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等問題提出了系列建議。與會專家通過總結、推廣、提升“壽光模式”,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
會議期間,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還參觀了學校校史館、農圣文化展館,并赴第 22 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三元朱村等地進行了深入考察、調研。對壽光創新提升“壽光模式”所做工作,以及所形成的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局面表示贊賞;對濰坊科技學院立足區位特點,堅持校地融合發展和應用型特色名校建設,放大優勢學科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效能的實踐經驗表示贊賞。
|